選課日期:114/11/4截止
課程名稱
民眾參與公共藝術實踐:科技 x 人文 x 藝術 策展課程 Public Art in Practice: Technology × Humanity × Art
(對應總課程名稱:ICT跨領域實作 ICT Interdisciplinary Implementation)
授課教師
建築研究所 凌天 助理教授
課程概述與目標
本課程以科技、人文與藝術的跨域整合為核心,旨在引導學生從材質實驗、專業講座、到策展實踐,完整體驗公共藝術的創作流程。透過實作工作坊、科技藝術家講座,以及最終的成果展覽,我們期待學生能將自身的專業知識與跨領域思維結合,提出具備社會關懷與創新性的公共藝術提案,為陽明交大校園帶來新的活力與對話。
課程日期
11/8-11/22
每週六 10:00-12:00、13:00-17:00
課程總時數
18小時
上課地點
人社一館 (待定)
修課人數上限
15人
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
筆記型電腦
學生自備物品
無
作業、考試、評量
出席率20%、課堂作業與討論20%、成果展示與作品60%。
課程大綱
單元主題 | 內容綱要 | 講授 | 示範 | 習作 | 其他 |
材質工作坊-轉化與再創-石材 | 透過實際體驗感受不同質地色澤石材及進行石材重組,重新賦予其雕塑生命,藉此 從中啟發人們對臺灣石雕特色的理解與認知。 | 0.5hr | 0.5hr | 1hr | – |
材質工作坊-流動與光影-霓虹 | 透過手工吹製玻璃技法入門,探索霓虹獨特的光線與色彩表現。透過實驗性創作與策展思維,學員將學習如何運用霓虹,結合科技與人文,打造具備生命力的當代藝術裝置。 | 0.5hr | 0.5hr | 1hr | – |
材質工作坊-土地走讀 | 在公共藝術基地及博愛校區內進行環境走讀,透過觀察與提問。讓參與的學員用不同角度重新認識環境。並且過程中收集素材,後續工作坊進行將利用收集來的素材進行拓印與泥塑,藉此感受土地與手的溫度。 | 0.5hr | – | 1hr | 0.5hr |
科技與人文-思維講座1 | 預計邀請講者黃贊倫,分享如何透過機械與生物的混種創作,探索人類在科技系統下的存在價值。 引導學生反思科技與生命共存的可能性,啟發人文關懷視角的公共藝術創作。 | 2hr | – | – | – |
策展練習-空間工作坊1 | 運用空間設計的工作坊帶領學員進行策展提案思維發想、空間的設計與規劃。 | 1hr | 0.5hr | 1.5hr | – |
科技與人文-思維講座2 | 預計邀請講者宮保睿,以推測設計為工具,引導學生想像科技對未來身體與社會的影響。透過藝術實踐,激發學生運用批判性思考,策劃具備前瞻性與對話性的公共藝術提案。 | 2hr | – | – | – |
策展練習-空間工作坊2 | 透過結合前兩階段的養成,設計逐步落實自身的創作及策展。並結合前階段課程成果與公共藝術執行相關資料彙整輸出,展出於藝文中心。 | 1hr | 0.5hr | 1.5hr | – |
課程進度表
日期 | 課程進度、內容、主題 | |
11/8 | 材質工作坊-轉化與再創-石材 透過實際體驗感受不同質地色澤石材及進行石材重組,重新賦予其雕塑生命,藉此從中啟發人們對臺灣石雕特色的理解與認知。 | |
材質工作坊-流動與光影-霓虹 透過手工吹製玻璃技法入門,探索霓虹獨特的光線與色彩表現。透過實驗性創作與策展思維,學員將學習如何運用霓虹,結合科技與人文,打造具備生命力的當代藝術裝置。 | ||
材質工作坊-土地走讀 在公共藝術基地及博愛校區內進行環境走讀,透過觀察與提問。讓參與的學員用不同角度重新認識環境。並且過程中收集素材,後續工作坊進行將利用收集來的素材進行拓印與泥塑,藉此感受土地與手的溫度。 | ||
11/15 | 科技與人文-思維講座1 預計邀請講者黃贊倫,分享如何透過機械與生物的混種創作,探索人類在科技系統下的存在價值。引導學生反思科技與生命共存的可能性,啟發人文關懷視角的公共藝術創作。 | |
策展練習-空間工作坊1 運用空間設計的工作坊帶領學員進行策展提案思維發想、空間的設計與規劃。 | ||
11/22 | 科技與人文-思維講座2 預計邀請講者宮保睿,以推測設計為工具,引導學生想像科技對未來身體與社會的影響。透過藝術實踐,激發學生運用批判性思考,策劃具備前瞻性與對話性的公共藝術提案。 | |
策展練習-空間工作坊2 透過結合前兩階段的養成,設計逐步落實自身的創作及策展。並結合前階段課程成果與公共藝術執行相關資料彙整輸出,展出於藝文中心。 |
課程教材
課程講義
教師自編教材
微學分課程Q&A
📌 我想修微學分課程,該如何報名/進行選課?
每門課程將於開課前三週至前一週間開放選課,請同學於選課截止日前至ICT選課系統進行報名。
📌 若是學期課併開的微學分課程,我可以修學期課又修微學分嗎?
完全不可。學生不得同一學期選修學期課及其併開之微學分課程,僅能二擇一。微學分若成功認計僅可計於【自由選修學分】,而非【必修學分】。
補充說明:學期課是學校課務系統上選的3學分課程,微學分則是在ICT系統上報名的課程,兩者的永久課號不同。有的學期課微學分將會分成-1,-2,-3或A,B,C三階段來進行,每完成一階段,需再報名下一階段選課。若是課程內容設計具連貫性,則未修-1或A者,不得選修-2,-3或B,C課程。
📌 我是校外學生,請問可以選課嗎?
校外學生請點擊ICT選課系統頁面右上角【非本校學生申請賬號】,完成註冊後可以進入系統選課。若該課程不開放給校外學生選課,則無法進行報名。
📌 若已經畢業/在職中,可以選課嗎?
校內/校外的【非學生】身份者,請在選課前寄信詢問授課教師是否可以參與課程,獲教師同意後再進行選課報名,修課名額將以【校內在學學生】為優先。
📌 如何得知是否選上了該課程?
請於選課截止的隔日至選課系統查詢選課結果。
📌 我已經選了課程,該如何退選?
① 若選課報名未截止,可直接在ICT選課系統上點擊【取消報名】。
② 若報名已截止至開課日前,請寄信給助理 告知退選意願並說明原因。
③ 若開課當日/課程已進行中,請寫信給授課教師,經老師同意後,截圖/轉寄信件內容給助理。
📌 若沒有退選/無故缺席課程會如何?
未依規定辦理課程退選或無故未到課,將取消該同學兩月內之ICT選課權益,即2個月內無法報名選課系統上的任何課程。
📌 若無法出席課程,該如何請假呢?
若學生因故無法出席課程,請於上課前兩日寫信給授課教師說明請假原因(請附上姓名、學號及請假事由)。
📌 我是學士/碩士/博士生,可以報名選修微學分課程嗎?
可以。惟請留意該學分是否認計為畢業學分,將由您的系所決定。為避免學分爭議,請於抵免前詢問系所該門課的學分是否可以認計。研究生修習之微學分不得採計於畢業學分。
📌 修微學分課程需要繳學分費嗎?
無需。
📌 課程會有成績嗎?
微學分的修課方式比照一般課程,必須通過課堂之作業、測驗、討論、實驗或成果發表等教學活動規定,經授課教師認證,該修課結果通過或不通過。
📌 微學分完修證明該如何申請?
請至微學分課程頁面查詢完修證明申請表,並於結課日前提交申請,詳細規定請參閱表單內容。
📌 申請完修證明就表示匯出學分了嗎?
否,兩者是分開的,授課教師提供成績後,由創創工坊核檢學生修課結果,確認同學【通過】課程後,會在2-4週內以電子檔寄出。而學分登錄表,則需到選課系統下載。
📌 修課結果會直接出現在成績單上嗎?
否,請同學必須於畢業當學期統一提出抵免申請。請至ICT選課系統上【匯出學分登錄表】,經系所認計及各單位簽核完成後,該成績才會出現在成績單上。